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明清社會經濟史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Ming & Qing 
開課學期
104-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劉志偉 
課號
Hist3127 
課程識別碼
103 526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文16 
備註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1Hist3127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討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演變趨勢,重點介紹與反省古典經濟學傳統下中國經濟史的研究課題和研究取向,希望能夠通過評價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動向,解讀關鍵史料,重新思考理解傳統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思路。


第1週 專題一:世界歷史脈絡下的明清經濟史
第2週 專題二:從經濟學角度看明清經濟史研究
第3週 專題三:明清時期的人口與土地(上)
第4週 專題三:明清時期的人口與土地(下)
第5週 專題四:農業經營與農民家庭生計(專題講授)
第6週 專題四:農業經營與農民家庭生計(課堂討論)
第7週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8週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9週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10週 專題六: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11週 專題六: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12週 專題七: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地——社會經濟的結構轉型
第13週 專題七: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地——社會經濟的結構轉型
第14週 專題討論:國際貿易對明清經濟轉型之影響及其限度
第15週 專題八: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與明清社會經濟的特質
第16週 專題八: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與明清社會經濟的特質
第17週 研讀報告會(考試)
第18週 研讀報告會(考試)
 

課程目標
了解明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之大略狀況,認識王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基本特質。 
課程要求
要求選讀若干種明清時期有關社會經濟的史料以及主要的研究論著,通過課堂講授和討論,形成學生自己的認識。

評量方式
課堂討論占成績20%,
中期提交研讀報告一篇,成績占30%,
期末提交研讀報告一篇成績占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專題一:世界歷史脈絡下的明清經濟史
參考閱讀
1、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史建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序言》
2、貢德弗蘭克(G. Frank)《白銀資本 : 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劉北成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3、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專題二:從經濟學角度看明清經濟史研究
1. 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 吳承明:《經濟發展、制度變遷與文化思想的關係》,《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1999年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99年。
參考閱讀:
1.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謝宗林、李華夏合譯,先覺出版社,1995。
2. 希克斯 (John,Hicks):《經濟史理論》,厲以平譯,商務印書館 1987。
3. 道格拉斯C諾思(Douglass C. North):《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羅華平等譯,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年。

專題三:明清時期的人口與土地
指定閱讀
1.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葛劍雄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2. 何炳棣:《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聯經出版公司 1995。
參考閱讀:
1、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
2、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
3、 全漢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2份,1962年。
4、 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
5、 樊樹志,1984,〈萬曆清丈述論:兼論明代耕地面積統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2期。
6、 李中清,1994,《中國歷史人口制度:清代人口行為及其意義》,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李伯重,1996,〈“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對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兩個基本概念的再思考〉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長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9、 曹樹基、陳意新:《馬爾薩斯理論與清代以來的中國人口》,《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研讀文章:郭松義:《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準》,《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學刊》第一集)

專題四:農業經營與農民家庭生計
指定閱讀:《沈氏農書》(《張履祥:《補農書》上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八十冊)
參考閱讀:
1、張履祥輯補,陳力校釋,《補農書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陳力,《補農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58。
3、 傅衣淩,《明末清初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富農經營」的初步考察》,《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頁121-14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羅侖、景蘇,《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4。
5、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241-37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3。
6、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編,《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8、黃宗智:《發展還是內卷?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評彭慕蘭《大分岔: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
9、彭慕蘭:《世界經濟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較與綜合觀察——回應黃宗智先生》,《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指定閱讀:
1、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另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筆記小說大觀》等叢書中)
2、 (明)張瀚:《松窗夢語》卷四,第65-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與《治世余聞》、《繼世紀聞》合訂一冊,封面書名為《治世余聞繼世紀聞.松窗夢語》)
參考閱讀:
1、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第83-114、276-3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或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第217-265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吳承明:《16世紀與17世紀的中國市場》,《吳承明集》第140-17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3、 吳承明:《18世紀與19世紀上葉的中國市場》,《吳承明集》第177-22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4、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運銷制度》,《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年。
5、 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二期。
6、 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四期,1977年。
7、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8、 傅衣淩:《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9、 許檀:《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專題六: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指定閱讀:
1、 全漢升:《明清經濟史研究》第3-48頁,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 陳國棟:《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貿易的形成》,《大陸雜誌》第64卷第2期,
參考閱讀:
1.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又見《民國叢書》第一編, 經濟類第37冊)。
2. 梁方仲:《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梁方仲文集》第179-222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3. 全漢升,《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中國經濟史論叢》,第435-450頁,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4. 全漢升,《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中國經濟史論叢》,第475-508頁,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5. 田汝康,《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係史論集》,第1-52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 戴裔?《明代嘉隆間的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年。
7.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8. 黃啟臣《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專題七: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地
指定閱讀:《明史》卷七八,志第五四,《食貨二賦役》。
參考閱讀:
1、 劉志偉編:《梁方仲文集》,“導言”,正文第1-138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2、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
3、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專題八: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與明清社會經濟的特質
指定閱讀:科大衛:《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參考閱讀
傅衣淩:《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作業 
30% 
 
2. 
期末報告 
50% 
 
3. 
課堂討論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7  專題一:世界歷史脈絡下的明清經濟史 
第2週
09/24  專題二:從經濟學角度看明清經濟史研究 
第3週
10/01  專題三:明清時期的人口與土地(上) 
第4週
10/08  專題三:明清時期的人口與土地(下) 
第5週
10/15  專題四:農業經營與農民家庭生計(專題講授) 
第6週
10/22  專題四:農業經營與農民家庭生計(課堂討論) 
第7週
10/29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8週
11/05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9週
11/12  專題五:貢賦經濟體系下的市場擴張 
第10週
11/19  專題六: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11週
11/26  專題六: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12週
12/03  專題七: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地——社會經濟的結構轉型 
第13週
12/10  專題七: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地——社會經濟的結構轉型 
第14週
12/17  專題討論:國際貿易對明清經濟轉型之影響及其限度 
第15週
12/24  專題八: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與明清社會經濟的特質 
第16週
12/31  專題八: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與明清社會經濟的特質 
第17週
01/07  研讀報告會(考試) 
第18週
01/14  研讀報告會(考試)